村网通总站 新元村 529007.nync.com 欢迎您!
老后:用光影托起“花瑶”
老后是谁?
居住在湘西大山深处瑶族山寨的花瑶人很多认得他。满头花发,矮矮墩墩,背着相机,走村串户。40年来,他围着花瑶山寨走了一圈又一圈。
若是问起当地的瑶民,哪儿值得一去?瑶民会说:“问老后咯!他比我们还清楚咧!”那里的山坳、村寨,民舍、人家,古树、巨石,印在了老后心里。老后,本名刘启后,隆回县退休干部,民俗摄影家,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者,今年73岁。
1、不是在瑶山,就是在去瑶山的路上
6月21日清早,老后又动身去瑶山了。自从30多年前,背着相机的老后无意闯进这个地方,他的人生轨迹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在瑶山,就是在去瑶山的路上。
老后去的瑶山,是湖南隆回县北部高寒山区一个叫虎形山的地方。大山深处,居住着一个坚守古老传统、乐观、浪漫的瑶族支系,那里的女人们特别爱美,个个着装令人惊艳,被誉为“花瑶”。老后发现“花瑶”前,这里和这里的人不被外人所晓。几十年里,老后不断用他的镜头、他的笔对外宣传推介“花瑶”,使得这个独特的瑶族支系被世人所关注。
“哎,老后,你又来哒!”虎形山大托村的奉堂妹见到老后,亲切地打招呼。似亲人,又似朋友。初见老后时,奉堂妹才13岁,还在读初中。“老后总是背着包,带着相机拍照,当时,很多人不准他拍,怕把魂勾走了。老后还喜欢拍花瑶妇女穿的挑花裙。他总是鼓励我说,堂妹,你的花挑得很好,要努力学挑花,要珍惜传统艺术。没有老后的努力和奔走,我们的‘花瑶挑花’很难有今天。”50多岁的奉堂妹如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的优秀传承人,还带了好多徒弟。她说,多亏几十年来老后软磨硬泡地劝说瑶山妇女们把自家的挑花裙借给他拍照,他收集的2000多种传统挑花图案,为“花瑶挑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立下了汗马功劳。
“哎,老后,你又来哒!你还好吗?”虎形山草原村的陈世达见到老后,热情走过来握手、拥抱。“我们都感谢老后咧!没有他的宣传和鼓励,我们的‘呜哇山歌’哪能唱出今天的名堂咯?在他的支持下,我和徒弟还去过北京、港澳台表演,看了大世界呢!”年近八旬的陈世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呜哇山歌”传承人,见到老后,他笑得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当着记者的面夸赞老后。一度被当地人嫌弃太老土的“呜哇山歌”,被老后慧眼识中,他经常和瑶民一起唱山歌,还用镜头和录音记录下“呜哇山歌”、花瑶情歌近2000首。“花瑶呜哇山歌”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后手头的资料又发挥了大作用。
老后永远在行走,行走在花瑶的村村寨寨中,行走在花瑶的山川田野里,行走在崇山峻岭上。饿了,啃个生红薯当一餐;困了,随意躺棵树下打一盹。行走中的老后不断挖掘出花瑶独特的民俗文化——新奇的婚礼、古朴的葬俗、质朴的农耕方式、独特的打葛烧炭……难怪当地瑶民说:“你们去找老后咯,他都知道,没人比他更懂花瑶,没人比他更了解花瑶的文化。”
2、 “听老后的,没错!”
今年1月,老后荣获“2015年度CSR中国文化奖·杰出贡献人物奖”,应邀赴京出席颁奖盛典。随他同行的,还有两位民间文化传人:邵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戏”传承人刘永安、隆回县北部山区“梅山手诀”传人伍瑞军。在颁奖盛典现场,他们各自表演了拿手绝活。
原来,在老后的身后,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只要是老后开口,这些平时不为名利所动的民间文化传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跟他走。71岁的刘永安说,选择务农在家的他,在老后苦口婆心的劝说下“重操旧业”,参与布袋戏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由国家发工资给他。“梅山手诀”是梅山文化中秘不外传又濒临消亡的一种“法术”,世人难得一见。在老后盛情邀请下,深山的“法师”也出山了。首次见识“法师”伍瑞军展示这些古朴诡秘的“梅山手诀”,观众们啧啧称奇,惊呼大开眼界。
在瑶山,只要老后一声吆喝,瑶民们就会一呼百应。老后说,你们向远方的客人展示一下花瑶的魅力吧!美丽的瑶妹们就会换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瑶山的“歌师傅”们就会挂上十来斤重的锣与鼓仰天高歌,年轻力壮的瑶族小伙会扛着百来斤的轿子干劲十足……可老后是一个外乡人呵,当地的瑶民为何对这个“外人”言听计从?
“老后不是外人咧,他是我们的亲人!”“老后为我们瑶山,为大托村民操了这么多心,吃了这么多苦,他是我们的恩人。”“老后早就是我们自己人了,还被授予了‘荣誉瑶民’称号呢!”……大家七嘴八舌地围着老后,生怕他被人抢了似的。
长年累月在山中行走,连瑶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识得这位头发银白、背着相机的老人。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木、自然天成的奇异巨石、壮美险峻的瀑布峡谷……数不尽的花瑶美景都是老后一步一个脚印探寻发现的。
瑶山大峡谷,如今是瑶山最热门的景点之一,曾经却是瑶民的禁地,当地人谁都不敢去那里。老后认为,大峡谷里必有许多绝佳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劝说大家去探秘,挖掘旅游资源。在他的游说下,以大托村支部书记沈德度为首的几十号男女山民,拿砍刀,背绳索,扛着鸟铳,牵着猎狗,还有人挑着锅鼎碗瓢,跟着老后浩浩荡荡朝神秘的峡谷出发了。沈德度回忆说,这一路,好不艰辛!山路湿滑,石壁陡峭,溪水湍急,还有突如其来的暴雨。经历十几个小时的跋涉,被淋成落汤鸡的“探险队”,直至晚上10时才平安回到寨子。累啊,苦啊,却掩不住大家的喜悦,只因这大峡谷里面的景色太迷人了,那水、那潭、那壁、那瀑、那石,简直就是一幅幅绝佳的山水图画。大伙都说此行收获大,听老后的,没错!
3 、折腾几十年,老后终于把瑶山“闹”起来了
“老后,最近有新发现吗?”“老后,下次带我去采访花瑶的民俗啊。”“老后,有好稿子记得先给我们报纸哈!”…… 新闻界的同行,隔三岔五就会给老后打电话。老后的“爆料”,往往就是一条好新闻。
隆回花瑶,通过老后的镜头、笔端,频频在国内外各大报刊亮相,多年来他累计发表的民俗题材组稿就达800余个专版。全国多家电视台找到老后来瑶山拍摄。连英国BBC的著名制片人麦克也来了,还邀请老后担任他的民俗顾问;央视国际频道《发现之旅》栏目也邀他做民俗顾问。
老后还不失时机地把隆回民俗文化推向联合国。先后五次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民俗摄影理论研讨会”的他,每次去联合国开会,总要带滩头年画赠送给国际友人,朋友们如获至宝,赞叹不已。
折腾几十年,老后终于把瑶山、把花瑶“闹”起来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金银花之乡”“挑花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中国魅力乡村”“湖南最美少数民族村寨”、首批“省级优美乡镇”、湖南省“新潇湘八景”之一……无尽的荣誉与耀眼的光环涌向了瑶山。千百来来隐藏在大山中的花瑶山寨变得越来越富裕,越来越有魅力。自信心高涨的花瑶族民,敞开大门,笑迎四方宾客。
老后,用他半辈子的光阴,用他的生命和智慧,终于托起了花瑶这支鲜为人知的古老瑶族支系,把璀璨绚丽的花瑶文化推向了世界。他了解文化的魅力,他帮助隆回花瑶树立了传统文化的品牌,帮助花瑶人找到了绿色发展的路径,更帮助花瑶人找到了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就一定会有辉煌的希望与未来。
(来源:湖南日报 发表时间:2016年6月30日 )
老后出版作品一览
1. 编著出版全面介绍花瑶的专著《神秘的花瑶》
花了三十余年的时间,全方位深入考察、挖掘、记录花瑶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形态及经济状况等,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文化高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位官员的一致好评,为花瑶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全力抢救濒临消逝的国家级非遗《花瑶挑花》
挑花,又称“十字绣”,民间多叫“架花”,原本就是我国各族女红刺绣中最常用的一种古老的刺绣,即在平布上依纱的经纬交织点眼运针用线搭十字的绣法。但但大多民族妇女只用于绣片的边、角图案装饰,唯“花瑶挑花”独树一帜,在用做主体图案的约半平米见方的裙片上,挑绣出一帧帧主题鲜明、构思新颖、布局饱满、工艺讲究的传统图样来,堪称我国民间传统挑花宝库中的一绝。
三十多年的苦苦寻觅,累计拍摄收藏了2000多个传统挑花图纹,为瑶山留下不可再得的文化记忆,成为世界关于“花瑶挑花”唯一珍贵的历史留存。
3. 深入挖掘抢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哇山歌》
花瑶是个能歌善饮的民族,“饭养身,歌养心”,男女老少都把唱山歌当做最快乐最开心的事情。他们不用书本,随编随唱,出口成章,人人都能唱上好几个时辰。花瑶山民将这种山歌对唱的,称之为“唱讪”,即唱瑶歌。
走遍瑶山周边的村村寨寨和家家户户,寻访善唱呜哇山歌与情歌的女人与爷们,二三十年下来,共约收集到2300多首大山里的山歌情歌,编著成了《花瑶的石头会唱歌》一书,为花瑶为湖湘民间音乐及民间文学留下了难得的历史记忆。
4. 探访诡秘的梅山文化
曾被民间称之为“上湖南”的隆回、新化、安化一带,自古巫风浓烈,民风剽悍。至今,当地民间仍然承袭着一种古老奇特的“梅山文化”,倍显神秘。
生活在这里的土著部落——梅山洞蛮先民,面对他们恶劣的生存环境,深怀敬畏,普遍有着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宗崇拜和浓重的神灵观念,从而逐渐形成了这具有丰富原生态内涵和强烈地域色彩、而又奇特神秘的“梅山文化”,且代代相承,长此延续,无形地凝聚着梅山民众特有的刚毅坚韧、好胜尚气和拼搏奋斗的精神。
来源:湖南日报、人民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老后:用光影托起“花瑶”
老后是谁?
居住在湘西大山深处瑶族山寨的花瑶人很多认得他。满头花发,矮矮墩墩,背着相机,走村串户。40年来,他围着花瑶山寨走了一圈又一圈。
若是问起当地的瑶民,哪儿值得一去?瑶民会说:“问老后咯!他比我们还清楚咧!”那里的山坳、村寨,民舍、人家,古树、巨石,印在了老后心里。老后,本名刘启后,隆回县退休干部,民俗摄影家,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者,今年73岁。
1、不是在瑶山,就是在去瑶山的路上
6月21日清早,老后又动身去瑶山了。自从30多年前,背着相机的老后无意闯进这个地方,他的人生轨迹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在瑶山,就是在去瑶山的路上。
老后去的瑶山,是湖南隆回县北部高寒山区一个叫虎形山的地方。大山深处,居住着一个坚守古老传统、乐观、浪漫的瑶族支系,那里的女人们特别爱美,个个着装令人惊艳,被誉为“花瑶”。老后发现“花瑶”前,这里和这里的人不被外人所晓。几十年里,老后不断用他的镜头、他的笔对外宣传推介“花瑶”,使得这个独特的瑶族支系被世人所关注。
“哎,老后,你又来哒!”虎形山大托村的奉堂妹见到老后,亲切地打招呼。似亲人,又似朋友。初见老后时,奉堂妹才13岁,还在读初中。“老后总是背着包,带着相机拍照,当时,很多人不准他拍,怕把魂勾走了。老后还喜欢拍花瑶妇女穿的挑花裙。他总是鼓励我说,堂妹,你的花挑得很好,要努力学挑花,要珍惜传统艺术。没有老后的努力和奔走,我们的‘花瑶挑花’很难有今天。”50多岁的奉堂妹如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的优秀传承人,还带了好多徒弟。她说,多亏几十年来老后软磨硬泡地劝说瑶山妇女们把自家的挑花裙借给他拍照,他收集的2000多种传统挑花图案,为“花瑶挑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立下了汗马功劳。
“哎,老后,你又来哒!你还好吗?”虎形山草原村的陈世达见到老后,热情走过来握手、拥抱。“我们都感谢老后咧!没有他的宣传和鼓励,我们的‘呜哇山歌’哪能唱出今天的名堂咯?在他的支持下,我和徒弟还去过北京、港澳台表演,看了大世界呢!”年近八旬的陈世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呜哇山歌”传承人,见到老后,他笑得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当着记者的面夸赞老后。一度被当地人嫌弃太老土的“呜哇山歌”,被老后慧眼识中,他经常和瑶民一起唱山歌,还用镜头和录音记录下“呜哇山歌”、花瑶情歌近2000首。“花瑶呜哇山歌”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后手头的资料又发挥了大作用。
老后永远在行走,行走在花瑶的村村寨寨中,行走在花瑶的山川田野里,行走在崇山峻岭上。饿了,啃个生红薯当一餐;困了,随意躺棵树下打一盹。行走中的老后不断挖掘出花瑶独特的民俗文化——新奇的婚礼、古朴的葬俗、质朴的农耕方式、独特的打葛烧炭……难怪当地瑶民说:“你们去找老后咯,他都知道,没人比他更懂花瑶,没人比他更了解花瑶的文化。”
2、 “听老后的,没错!”
今年1月,老后荣获“2015年度CSR中国文化奖·杰出贡献人物奖”,应邀赴京出席颁奖盛典。随他同行的,还有两位民间文化传人:邵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袋戏”传承人刘永安、隆回县北部山区“梅山手诀”传人伍瑞军。在颁奖盛典现场,他们各自表演了拿手绝活。
原来,在老后的身后,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只要是老后开口,这些平时不为名利所动的民间文化传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跟他走。71岁的刘永安说,选择务农在家的他,在老后苦口婆心的劝说下“重操旧业”,参与布袋戏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由国家发工资给他。“梅山手诀”是梅山文化中秘不外传又濒临消亡的一种“法术”,世人难得一见。在老后盛情邀请下,深山的“法师”也出山了。首次见识“法师”伍瑞军展示这些古朴诡秘的“梅山手诀”,观众们啧啧称奇,惊呼大开眼界。
在瑶山,只要老后一声吆喝,瑶民们就会一呼百应。老后说,你们向远方的客人展示一下花瑶的魅力吧!美丽的瑶妹们就会换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瑶山的“歌师傅”们就会挂上十来斤重的锣与鼓仰天高歌,年轻力壮的瑶族小伙会扛着百来斤的轿子干劲十足……可老后是一个外乡人呵,当地的瑶民为何对这个“外人”言听计从?
“老后不是外人咧,他是我们的亲人!”“老后为我们瑶山,为大托村民操了这么多心,吃了这么多苦,他是我们的恩人。”“老后早就是我们自己人了,还被授予了‘荣誉瑶民’称号呢!”……大家七嘴八舌地围着老后,生怕他被人抢了似的。
长年累月在山中行走,连瑶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识得这位头发银白、背着相机的老人。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木、自然天成的奇异巨石、壮美险峻的瀑布峡谷……数不尽的花瑶美景都是老后一步一个脚印探寻发现的。
瑶山大峡谷,如今是瑶山最热门的景点之一,曾经却是瑶民的禁地,当地人谁都不敢去那里。老后认为,大峡谷里必有许多绝佳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劝说大家去探秘,挖掘旅游资源。在他的游说下,以大托村支部书记沈德度为首的几十号男女山民,拿砍刀,背绳索,扛着鸟铳,牵着猎狗,还有人挑着锅鼎碗瓢,跟着老后浩浩荡荡朝神秘的峡谷出发了。沈德度回忆说,这一路,好不艰辛!山路湿滑,石壁陡峭,溪水湍急,还有突如其来的暴雨。经历十几个小时的跋涉,被淋成落汤鸡的“探险队”,直至晚上10时才平安回到寨子。累啊,苦啊,却掩不住大家的喜悦,只因这大峡谷里面的景色太迷人了,那水、那潭、那壁、那瀑、那石,简直就是一幅幅绝佳的山水图画。大伙都说此行收获大,听老后的,没错!
3 、折腾几十年,老后终于把瑶山“闹”起来了
“老后,最近有新发现吗?”“老后,下次带我去采访花瑶的民俗啊。”“老后,有好稿子记得先给我们报纸哈!”…… 新闻界的同行,隔三岔五就会给老后打电话。老后的“爆料”,往往就是一条好新闻。
隆回花瑶,通过老后的镜头、笔端,频频在国内外各大报刊亮相,多年来他累计发表的民俗题材组稿就达800余个专版。全国多家电视台找到老后来瑶山拍摄。连英国BBC的著名制片人麦克也来了,还邀请老后担任他的民俗顾问;央视国际频道《发现之旅》栏目也邀他做民俗顾问。
老后还不失时机地把隆回民俗文化推向联合国。先后五次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民俗摄影理论研讨会”的他,每次去联合国开会,总要带滩头年画赠送给国际友人,朋友们如获至宝,赞叹不已。
折腾几十年,老后终于把瑶山、把花瑶“闹”起来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金银花之乡”“挑花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中国魅力乡村”“湖南最美少数民族村寨”、首批“省级优美乡镇”、湖南省“新潇湘八景”之一……无尽的荣誉与耀眼的光环涌向了瑶山。千百来来隐藏在大山中的花瑶山寨变得越来越富裕,越来越有魅力。自信心高涨的花瑶族民,敞开大门,笑迎四方宾客。
老后,用他半辈子的光阴,用他的生命和智慧,终于托起了花瑶这支鲜为人知的古老瑶族支系,把璀璨绚丽的花瑶文化推向了世界。他了解文化的魅力,他帮助隆回花瑶树立了传统文化的品牌,帮助花瑶人找到了绿色发展的路径,更帮助花瑶人找到了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就一定会有辉煌的希望与未来。
(来源:湖南日报 发表时间:2016年6月30日 )
老后出版作品一览
1. 编著出版全面介绍花瑶的专著《神秘的花瑶》
花了三十余年的时间,全方位深入考察、挖掘、记录花瑶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形态及经济状况等,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文化高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位官员的一致好评,为花瑶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全力抢救濒临消逝的国家级非遗《花瑶挑花》
挑花,又称“十字绣”,民间多叫“架花”,原本就是我国各族女红刺绣中最常用的一种古老的刺绣,即在平布上依纱的经纬交织点眼运针用线搭十字的绣法。但但大多民族妇女只用于绣片的边、角图案装饰,唯“花瑶挑花”独树一帜,在用做主体图案的约半平米见方的裙片上,挑绣出一帧帧主题鲜明、构思新颖、布局饱满、工艺讲究的传统图样来,堪称我国民间传统挑花宝库中的一绝。
三十多年的苦苦寻觅,累计拍摄收藏了2000多个传统挑花图纹,为瑶山留下不可再得的文化记忆,成为世界关于“花瑶挑花”唯一珍贵的历史留存。
3. 深入挖掘抢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哇山歌》
花瑶是个能歌善饮的民族,“饭养身,歌养心”,男女老少都把唱山歌当做最快乐最开心的事情。他们不用书本,随编随唱,出口成章,人人都能唱上好几个时辰。花瑶山民将这种山歌对唱的,称之为“唱讪”,即唱瑶歌。
走遍瑶山周边的村村寨寨和家家户户,寻访善唱呜哇山歌与情歌的女人与爷们,二三十年下来,共约收集到2300多首大山里的山歌情歌,编著成了《花瑶的石头会唱歌》一书,为花瑶为湖湘民间音乐及民间文学留下了难得的历史记忆。
4. 探访诡秘的梅山文化
曾被民间称之为“上湖南”的隆回、新化、安化一带,自古巫风浓烈,民风剽悍。至今,当地民间仍然承袭着一种古老奇特的“梅山文化”,倍显神秘。
生活在这里的土著部落——梅山洞蛮先民,面对他们恶劣的生存环境,深怀敬畏,普遍有着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宗崇拜和浓重的神灵观念,从而逐渐形成了这具有丰富原生态内涵和强烈地域色彩、而又奇特神秘的“梅山文化”,且代代相承,长此延续,无形地凝聚着梅山民众特有的刚毅坚韧、好胜尚气和拼搏奋斗的精神。
来源:湖南日报、人民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