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新元村 529007.nync.com 欢迎您!
2016年至2017年,西宁实现了180个贫困村退出, 5.1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2.1%下降到2.7%……
大通县边麻沟花海农庄中香味扑鼻;湟源县麻尼台村的家庭宾馆一家挨着一家;三县易地搬迁点建设热火朝天,一个个新农村建设雏形显现;扶贫产业园区企业机器轰鸣,产销两旺……
在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中,西宁连战连捷、战果累累!作为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西宁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精心谋划,精准发力!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在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第27次会议上,市委书记王晓指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脱贫攻坚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更加主动自觉地履行脱贫攻坚的重大政治责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脱贫攻坚工作。
使命,在奋进中彰显力量;号角,在攻坚时更加嘹亮。伴着“决战决胜同步全面小康”的嘹亮号角,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西宁切实增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崇高使命放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贫困群众敲开了奔小康的幸福之门。
领导亲自挂帅
“1+8+12”体系打出组合拳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要想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好的指挥和谋划必不可少。
2016年以来,我市自上而下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四级书记抓扶贫,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市委书记王晓亲自主持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35次,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会议、文件、领导讲话精神,研究我市贯彻落实措施。他多次赴三县检查指导工作,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与大家一起找问题、查短板、议思路、定措施,研究解决脱贫攻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市主要领导包县督战,市级领导包乡督导,推进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紧紧围绕年度脱贫目标任务,进一步压实责任,强化举措,突出成效,从严从细抓落实。行业部门聚焦攻坚补短板,社会各界积极助力促脱贫,合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点兵点将组队列,科学谋划巧布阵。在广泛深入调研、综合考虑我市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西宁市脱贫攻坚行动方案》,提出了“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十二个行业专项方案,制定了《西宁市精准扶贫目标任务季度考核办法》《西宁市行业扶贫目标任务季度考核办法》《西宁市脱贫攻坚责任制督查巡查及考核办法》,形成了覆盖范围广、综合性强、含金量高的“1+8+12”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明确了精准施策的行动路径。通过压责任、树导向、严规矩,推动中央及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建立督查巡查、约谈问责机制,加大跟踪问效。健全监督执纪工作机制,强化警示教育,集中开展专督查检查,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形成强大威慑力。健全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机制,扎实开展“回头看”工作,对识别不准、“应退未退”人员及时销号,将“应纳未纳”的重新挂号,提升了对象识别精准度。
【脱贫故事,叩响幸福之门】
“人均收入较低,危旧房随处可见,是外人很少知晓的偏僻贫困村。”说起两年多前第一次来到包勒村的情况时,湟中县上五庄镇包勒村原第一书记戴航感慨道。
包勒村位于湟中县西北部,处于水峡森林公园边缘,森林覆盖率90%以上。凭借这一资源优势,包勒村在戴航的带领下找穷根,思对策,走上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子,叩开了脱贫攻坚的大门。
包勒村也从一个远在深山无人知晓的山村,变成依托青山绿水,吸引游客观光体验、度假消费的好去处。两年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实现农民旅游收入200万元,年农民人均旅游增收3000余元。
衣食住行大变样 让贫困群众更有安全感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打好扶贫攻坚战,是头等大事,是第一民生工程。没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三保障”的扶贫,不能叫真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脱贫攻坚·西宁样本】
2016年以来,我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稳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按照人口梯度转移、草场流转经营、产业集约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路,严把“标准”“质量”两个关口,做到合理合规、群众满意,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4091户、14362人实施易地搬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51户、2618人)。在注重“怎么搬”的同时,突出“怎么办”的问题,把后续产业培育、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和就业作为后续保障,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场输不起的“政治仗”“民心仗”,从百姓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保着手,织就了一张有温度的扶贫民生网。全面实行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政策,2016年以来,落实各类资助资金11778.25万元,惠及贫困学生8.43万人次;对有需求的11750名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落实资金2649.25万元对2430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885名)贫困家庭大学生每人每年资助7000元,每月发放生活补助453元,着力解决了因学致贫问题。
健康扶贫方面,我市全面落实医疗救助。2016年以来10158人次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共报付医疗保险费2420万元;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行动计划,全力推进14种大病贫困患者集中救治和25种门诊慢性病签约服务管理工作,对重病患者实施兜底保障。“幸福西宁·健康药箱”和慢性病贫困患者多次免费用药两项惠民政策受益群众分别达到30.5万人次和1.89万人次。实施医疗救助3.35万人次,临时救助3.82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21亿元,贫困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压力得到缓解。实施贫困人口“健康保”保险项目,为1.7万贫困户提供了商业保险保障,截至目前“健康保” 共赔付12542人(次),赔付金额791.16万元,减轻了贫困户就医负担,为贫困户脱贫再添了一道保障。
为了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孩子因贫失学辍学,不让一名群众因病致贫返贫,不让一名贫困户住在危房里担惊受怕,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村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宽带网;户户有安全住房、有生活用电和饮用水……这几乎是大通、湟中、湟源各贫困村的民生“标配”。
“多亏了政府的健康扶贫政策,我才能活到现在,是好政策救了我的命。”64岁的李成林是大通县寺寨乡烽火村村民,家中贫困,今年年初又不幸被确诊为直肠癌,但想到巨额的医药费还是犹豫着不敢看病,是大通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及时得知情况,确定其为健康扶贫对象,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大通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积极响应国家“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将李成林确定为健康扶贫对象,严格落实医疗扶贫各项措施,为患者及家属宣讲报销政策,李成林今年住院总费用83651.75元,大通县卫计局及时与民政、人寿保险等部门沟通,帮助李成林报销大病保险补偿、城乡医疗救助、保险补偿,报销比例达92.76%。
生态扶贫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
从破旧老屋到漂亮新房,从荒山秃岭到满目青翠……
2016年以来,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民族特色手工业等扶贫主导产业,构建了“户有增收项目、村有主导产业、县有扶贫产业园”的扶贫产业格局,使贫困群众走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路子,促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
【脱贫攻坚·西宁样本】
2016年以来,西宁投入3亿元,扶持1.48万户贫困户发展到户产业,实现5万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人口产业扶持项全覆盖。投入8800万元,实施30个村旅游扶贫项目,打造了花海农庄、乡趣卡阳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带动811户贫困户、2777个贫困人口参与发展农家乐、乡村土特产品销售等实现增收。投入1500万元,撬动各类资金2亿元,在3个贫困县建设扶贫产业园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1.2万户贫困户增收。全市330个贫困村全部注册了扶贫互助协会,大力培育经济实体和新型经营主体,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脱贫故事,叩响幸福之门】
“你看,这些苗圃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现在储蓄越多优质树木,将来得到的经济回报就越大。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看着成片的苗圃,湟源县申中乡前沟村贫困户严国仓喜笑颜开。在前沟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年仅60岁的严国仓越发觉得:这几年赶上的好事是越来越多了。
从2016年起,他成为村里的林业生态管护员,每个月有近千元的收入;去年他通过结对帮扶苗圃项目获得分红4600元,今年还能分得6000元;也是从去年开始,他通过国际农发基金六盘山片区扶贫湟源县苗木繁育项目分得苗圃0.264公顷,只等苗圃长大售出后即可获利。
与严国仓一样,这几年,在扶贫政策的温暖下,前沟村贫困群众的心头亮了起来,生活更有了希望,村民靠着土地和“绿水青山”吃上了“生态饭”,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共同面对 让脱贫成果更坚实有效
从“一己之力”到“共同面对”,我市把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建立了各级干部联点、定点帮扶、结对帮扶、“一联双帮三治”等工作机制,实行挂钩扶贫,实现单位结对共建帮村,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户“两个全覆盖”。
【脱贫攻坚·西宁样本】
中央机关单位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双百”精准帮扶行动累计落实帮扶资金3亿元。加快推进“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已有41635人注册为爱心人士,对接帮扶项目62个,帮扶资金8.9万元,越来越多的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参与我市脱贫攻坚。
【脱贫故事,叩响幸福之门】
“听老师说,以后我们有机会去南京学习!真好!”正在读初二的小毛高兴地说。今年年初,西宁市教育局与南京市教育局签署了双方对口帮扶合作交流协议。未来南京与我市将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优秀校长、教师交流培训、“智慧教育”建设、学校结对帮扶等方面开展对口合作交流,帮助我市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激发内生动力 让贫困群众不再返贫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
【脱贫攻坚·西宁样本】
我市坚持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组织开展思想脱贫集中宣讲活动670场次,通过政策解读、典型宣传,激发贫困群众致富愿望。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对11750名贫困劳动力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贫困劳动力生产技术培训3.4万人次,大部分受训群众有了一技之长,找到了致富门路,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扶贫与扶勤结合起来,组织贫困群众参与村级公益事业,鼓励有条件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调动了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扶贫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规范村规民约,倡导新生活、新理念,引导贫困群众打破传统观念、革除陈规陋习,逐步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把精力集中到抓发展、促脱贫上。同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树立起扶干不扶看、扶勤不扶懒的鲜明导向。
【脱贫故事,叩响幸福之门】
今年52岁的湟中县上新庄镇白石头村村民应措尔自身有残疾,还要养育一个17的女儿。在没来合作社上班前,就在自家的薄地上种点燕麦、油菜糊口,是村里的低保兜底户。去年,她将土地流转给湟中雪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后,每天去合作社的地里放苗、除草、浇水,可以挣六七十元工资。既能照顾家还能在家门口领工资,这要比到外面打工省心省力,2016年在药材地里务工就赚了6000余元,生活比以往大有改观。低保户王占山以土地流转方式(每亩250元)入股,合同期限为三年,三年下来也有5000余元收入。
“依托土地资源,结合白石头村依山傍水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让贫困群众在自己家门口打工挣钱的同时还能掌握一项新技能,这样的话,以后工作队撤了,我也不怕群众会返贫。”湟中县上新庄镇白石头村第一书记鄂香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