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把龙须草扇子,制作需要20多道工序; 几块碎花布,就能拼成七彩图案的工艺品。 嘉禾伴嫁歌、莽山瑶歌、临武傩戏……近日,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调研组在郴州市调研时,近距离感受了非遗传承人制作的精美产品和节目表演。这些项目也引发了调研组成员思考,传统技艺该如何传承和发展? 力 彑 -❶- 龙须草编织品 原料来源野外生长 夂 小 “编织一床龙须草席最少要15天时间,用掉6000多根龙须草,所以售价也要近千元。”龙须草编织传承人胡晓琴一边向调研组介绍,一边展示她的作品。 今年50岁的胡晓琴,12岁开始跟着奶奶和妈妈学编草席。1988年,她曾被派到非洲传授草编技艺。 临武龙须草席已有600多年历史,清朝时曾被作为贡品,故又称“龙须贡席”。1954年,在德国莱比锡世界工艺品博览会上,它被誉为“世界独有的手工艺品”。2014年,龙须草编织列入郴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临武县舜峰镇大岭村,10多名妇女围坐在一张大桌前,正在学习龙须草席编织技艺 胡晓琴介绍,龙须草在野外生长,采撷不易。同时,龙须草席的生产工艺十分讲究,有采草、煮草、晒草、配料、修剪、清洗、晾干、锤草、刀刮、编席等十几道工序,编织的花纹也有多种式样,纹路须紧密结实。 龙须草席和一般的竹席、草席有什么区别?胡晓琴说,龙须草的草芯是海绵状的,相对竹席来说它更为吸汗,且手工编织的龙须草不易断,席子不易散开。 由于龙须草原料稀有,又需要全手工制作,其销售市场一度萎缩,编织技艺面临失传的窘境。 龙须草编织的扇子,售价100多元一件。 近年,胡晓琴成立了公司,统一收购、销售产品。为适应市场需要,她还开发了龙须草编篮子、扇子、手提包、太阳帽和坐垫等20多个品种,但因生产效率较低,且售价高,销量依然有限。 对此,省政协常委、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段江华建议,龙须草编织的非遗产品,可从艺术的角度拓宽视野,考虑偏向工艺品展示路线来传承和发展。通过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让老技艺散发新活力。 力 彑 -❶- 大布江拼布绣 小布料制作的工艺品 夂 “这一款是我们设计的红色文化系列,在韶山和橘子洲头销售,仅半月就销售一空。”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随手拿起一个小手袋,向调研组介绍。 大布江是永兴县的一个地名,传统的大布江拼布绣就是运用制作衣物的边角废料,用绣针拼出七彩图案,做成香包、小手袋等工艺品。 何娟一针一线完成大布江拼布绣作品。 自小在奶奶的拼布绣技艺耳濡目染下的何娟,2008年回乡创业,开始了自己的拼布绣之梦。她系统地向家人和其他会做拼布绣的老人学习拼布绣的传统做法、各种针法,然后在郴州市租了套小房子,作为自己的工作室,潜心制作拼布绣。 “由于拼布绣技艺耗时、费心,并没有引发太多关注。在当时,传统手艺人寥寥可数,传统技艺濒临失传。”何娟笑言,更有人笑她研究拼布绣是“没出息”,让她下定决心要将它发扬光大。 2009年上半年,何娟以传统的针法和色彩,掺入现代气息的画面,一针一线、一刀一剪,耗时1个多月精心制作了一幅大型版画拼布作品——《待嫁的新娘》。该作品参加了2010年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获得银奖。 “随着参加的展会和比赛越来越多,获奖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大布江拼布绣逐渐为大众所熟知。”何娟说,2013年大布江拼布绣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也成了当时最年轻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 何娟直言,大布江拼布绣技艺是先发展再传承,拼布绣文化要继承下去、传播开来,关键要赢得市场认可和培养人才。于是她成立团队,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合作设计产品,打造非遗产品的独特性。 何娟的拼布绣作品 她还在网上开通了“中国拼布”网站。2015年,她设立拼布绣流动培训学校,培养近3000人学习大布江拼布绣技艺,今年成立了郴州首个非遗项目研究所——大布江拼布绣研究所。 “手工制作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大规模生产,虽然有一些收益,但如今我将大部分收益都花费在收藏拼布绣手工艺作品上。我收藏的品种,最早的始于清代,现在数量有近千件。”何娟感慨,希望能够得到相关财政支持,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拼布绣手工技艺。 “如果已经收藏近千件手工艺作品,可以考虑建立一所非国有博物馆。”省政协委员、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熊建华说,非国有博物馆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大,可从这方面着手寻求相关资金支持。 链接 让非遗项目成为地域文化名片 “郴州非遗项目众多,这次调研仅仅了解了一小部分。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科技的力量,将传统的非遗项目包装演绎。要借助市场来发展非遗文化,完善非遗传承人才的政策扶助机制,提高非遗文化参与度,让非遗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发展。”省政协副主席张大方说。 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副主任杨湘川发现,非遗传承人以及观众中很少有年轻人的身影,因此,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十分紧迫。 嘉禾花灯戏剧照 委员们对此颇有同感,尤其是戏曲类的非遗项目,如何与年轻人接轨,告别孤芳自赏,值得深思。 省政协委员、株洲新闻网总监苏湘认为,无论是嘉禾的伴嫁歌、花灯戏,临武的傩戏、龙须草编织,宜章的赛鼓、瑶歌、罗汉狮等各级非遗项目的传承,都要成为地域历史文化中一张闪亮的名片,让外来人一到当地就能想到这些非遗项目的表演。 谈及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熊建华认为,不仅要提升对文化遗产保护战略价值的认识,还要让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无缝对接。非遗保护要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实事求是,创新发展。